第七天作业:遇见
国企员工离职两月余 项目公示他还是经理,天津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
本月更新4755  文章总数13287  总浏览量4171866

《百年大变局》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

美文示范

我们永远扔下了桥头的房子

金沙总站6165

秋日的厦门,阳光明媚,和风拂面。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来临之际,中新社记者走进厦门集美学村金沙总站6165,寻访华侨领袖陈嘉庚的办学足迹。心系桑梓的陈嘉庚67年间散尽家财在集美等地创办了118所学校。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前身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,便是其中之一,于1953年由陈嘉庚主持创办。这里被誉为“侨生摇篮”,其主要职能是帮助当时归国的华侨学生补习相关课程,以便于后续进入中国高校继续深造。为适应海外华文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,1997年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,与华侨大学对外汉语教学部合并,成立华文学院,开启了华文教育的新篇章。华文学院秉承陈嘉庚的创新精神不断开拓进取,目前已建立起从大专、本科再到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,建起了多模态、立体化的中华文化传播矩阵,开拓新领域,建设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。昔日的“侨生摇篮”已蜕变成有深度、有广度、有高度的大华文教育体系。作为华文学院创新发展的亲历者,胡建刚至今仍清晰记得十多年前初次踏入校园时,那红砖碧瓦、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给他带来的震撼与感动。记者 李思源 福建厦门报道

金沙总站6165

“离开世代居住的古堡,大家心里都挺舍不得。但是为了更好保护与长城一样‘年纪’的古堡,大家还是选择整村搬迁。”姜根生告诉记者。现在,古堡内的署衙、戏台、粮仓及龙王庙、魁星庙、城隍庙等遗址依稀可见,古堡的外围夯土墙也保存得较为完好。500多年时光消磨,古堡的样子却始终烙印在一代代迎恩堡人心中,再次走进这里,村民们还能清晰地说出堡内各处遗存的名称,更不会忘记自己曾经在堡内家的位置。

为了更好地留存住长城古堡的历史风貌,2023年,当地政府在迎恩堡新村里建起了平鲁长城陈列馆。馆内陈列的近百件文物,是当地村民自发收集、捐赠的。其中,一块雕刻有“迎恩堡”三字的石匾格外醒目,石匾上记载了明代参与修建迎恩堡的425名兵士、433名泥石匠的姓名。“我们村很多人都是修筑古堡和在此戍边战士的后代,这些展品与长城、古堡有关,同样也记录着我们村世世代代的故事。”姜根生说。

在迎恩堡村中的大树下,正在乘凉的村民刘大爷说,他没想到自己每天看到的“土墙”,会吸引那么多外地人远道而来。“很多人开着外地牌照的车来我们村,围着长城古堡拍照、画画。文保人员也经常来村里讲保护文物的重要性,还会去查看长城古堡有没有损坏。现在村里人的保护意识都增强了,咱要把长城古堡好好地传给子孙后代。”